狼青介绍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蒋庄良渚人的食谱上有哪些美味
TUhjnbcbe - 2021/1/2 1:01:00
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dfzj/151014/4709994.html

民以食为天,这是人类史上千古不变、无法撼动的真理,因为食是人类作为生命体与生俱来的本能,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需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蒋庄位于江淮东部,这里河流纵横、水网密布,是一个环境优越的沼泽平原。这里气候温暖、水量充沛,动物、植物资源特别丰富,为蒋庄人提供了丰富充足的食材。

一、水生动物和植物

蒋庄是一片沼泽平原中的高地,周围湖沼遍布,河流四通八达,聚落外围水网与泰东河相连并通达长江,东边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海,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鱼虾蚌螺、菱藕茨实等河鲜注定会成为蒋庄人的主要食物来源。

从考古发现看,不管哪个良渚遗址都会出土大量水生动物的骨头、骨架。吴江龙南遗址文化层出土有河蚬、螺蛳、鲤鱼等水生品种,上海马桥遗址良渚文化层出土有龟、鲨、蟹、螺、牡蛎、文蛤、鳖以及鱼类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贝壳化石

蒋庄遗址灰坑内发现较多的鱼、龟等水生动物骨骼,究竟有哪些鱼,不甚详细,但肯定少不了鲤、鳢、青、草、鲫、鳊、昂刺等,甚至螺、蚌、蚬也一定有,这些鱼做成的菜至今还留存在里下河地区人们的餐桌上。蒋庄既然濒临海边,当然也少不了有品尝海鲜的口福,如海鱼、贝类,甚至像鲨鱼那样的大家伙,也可能成了蒋庄人的盘中餐。蒋庄遗址就发现大片贝壳堆积层,可能是海滨滩涂上自然形成的,也不排除被蒋庄先民食用后的灰坑堆积。

蒋庄遗址贝壳堆积层

水生植物也是蒋庄人非常美味的食物,在灰坑内出土有芡实、菱角、莲子、荇菜、金鱼藻属等植物种子,说明蒋庄人已经学会了培育水生植物充当他们的口粮。芡实和莲子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,菱角含有淀粉、蛋白质、葡萄糖、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,荇菜富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,金鱼藻含质体蓝素及铁氧化还原蛋白,这些水生植物都为蒋庄人提供了充足的营养,而且具有一定的医药效应。

二、捕钓技术

鱼类生活在水中,不借助一定的工具很难捕捉到,所以制作捕鱼神器必不可少。

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所以最好的捕鱼工具当然数鱼网了。良渚遗址中常有石质和陶质的网坠出土。吴江龙南遗址曾出土近百件陶网坠,几乎能摆成一间网坠商店了。蒋庄遗址同样出土有陶质的网坠,这说明不管是长江以南的良渚人还是长江以北的良渚人,都已普遍使用鱼网捕鱼。蒋庄人既然可以用麻丝制作服饰,编织鱼网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不过,鱼网是由植物纤维制成,容易朽蚀腐烂,在考古遗存中很难有发现。

在蒋庄遗址中出土有骨制的鱼钩,说明钓鱼已经是他们的一门谋生技能。蒋庄遗址出土的一些箭镞,其实也类似于鱼镖或鱼叉,只要绑在一根长竹竿上,就能用来射鱼。在灰坑中发现有龟的骨骼,说明龟也是蒋庄人的食物之一。龟是一种水生动物,常给人神出*没之感,没有专门的方法是很捕捉到龟的。一种是笼捕法,即纺织一种外口大、内口小并带倒刺的笼子,在笼子里面放入龟喜食的小鱼小虾,龟钻进去就难以出来。一种是网捕法,置多层鱼网于龟出没的河道中,龟只要一触网就被捆缚而难以脱身。

三、稻作为主的农业

蒋庄土质肥沃,陆地上植物繁茂、品种较多,能被人类食用的不在少数。蒋庄遗址灰坑中就出土了甜瓜属、葫芦科、豆科、柿属、杏、桃、枣、蓼属、酸模属、楝属、仓耳、眼子菜、毛茛属、栎属等陆生植物种子。这些瓜果枣豆,构成了蒋庄人丰富多样的素食食谱,但它们只能是蒋庄人的零食,稻米才是蒋庄人素食中的主食,灰坑中发现的大量水稻的种子就是明证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葫芦

稻是人类最早驯化和栽培的最为重要的粮食,没有之一,目前全世界有接近30亿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。

太湖流域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和栽培水稻了,距今多年前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就发现过大量的稻叶硅体细胞,距今年前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中,稻作农业就已很普及,良渚文化时期,稻作农业已达到新石器时代的最高水平。年至年,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宫殿区东坡一个浅坑中,发现2.6万斤的碳化稻谷。年,池中寺遗址发现碳化稻谷堆积,至少存有20万公斤,如此巨大的存量,验证了良渚古国稻作农业空前发达的生产力。

蒋庄遗址中出土有炭化稻种,种植和栽培水稻的规模可能赶不上太湖流域的良渚王国,但这里是一片沼泽平原,完全可以改造成适合种植水稻的良田,以滋养更多的人口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

用火烧制陶器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蒋庄人将稻壳掺进泥土中,起到粘合的作用,这样烧制的锅碗盆壶等餐具结实耐用多了。

蒋庄遗址出土有石犁,还有麋鹿角制成的锄头,这是他们垦荒种地的工具。蒋庄遗址中并未出土石镰等较为先进的稻作工具,也未发现石臼、木杵等脱粒工具,但出土的石刀完全可以作为收割的工具,而且由于发掘面积太小,并不能排除蒋庄遗址中埋有更多与稻作农业有关的器物。

四、狩猎和饲养业

蒋庄人饭稻食鱼、吃果啃瓜,但这只是蒋庄人食谱的一部分,蒋庄人更喜欢吃的是各种动物的肉类。从蒋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,有麋鹿、猪、牛、羊、狼和狗等动物,甚至还有小鸟的腿骨,可谓品种繁多。蒋庄温湿的气候、低矮的灌木丛、茂密的林地和成片的沼泽,不仅是鹿类的乐园,也是其它动物的栖息地。

《孟子·尽心中》说:“舜之居深山之中,与木石居,与鹿豕游,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”,自古以来鹿类确实在中国分布较广。生活在中国境内的鹿主要有梅花鹿、马鹿、麂和麋鹿。麋鹿自古被认为是一种灵兽,象征着吉祥。它最为著名的形象,是兴化人陆西星所著的古典小说《封神演义》里姜子牙的坐骑——“四不像”。原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考证,泰州地区是我国麋鹿化石发现最多的地方,也是野生麋鹿最后灭绝的地方,是世界公认的“麋鹿之乡”。年12月,世界上第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骼化石,在泰州南郊西谢村附近的向阳河工地出土。直到出土10年后,这具化石才被完整地布展在当时的县级泰州博物馆,供人观瞻。

泰州地区曾是远古时期的麋鹿之乡

多年前,麋鹿曾是蒋庄的土著,不仅“麋鹿之乡”的称号可资证明,从蒋庄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麋鹿角亚化石也是实证。麋鹿角亚化石曾被今天的影山头人和蒋庄人作为“龙骨”用来止血,从而揭开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古老文明。这些发现的麋鹿角亚化石上,有的留下切割的痕迹,这显然是被人类猎杀的,而那些完整圆润的鹿角,则应该是麋鹿换角时自然脱落的。蒋庄的海滨湿地环境,特别适合麋鹿生长,麋鹿也就成了蒋庄人最多食用的动物。

野猪也是广泛分布、数量众多的动物之一,它比温和的麋鹿要凶猛得多,而且野猪对农作物具有巨大的破坏性,人们出于保护庄稼的目的,对它特别防范,经常组织围猎行动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化石

蒋庄遗址出土的一件黑陶罐的表面,刻画着一幅用稚拙线条勾勒的图案,一只野猪被绳子捆着,悬吊在一根竹竿下。显然这个图案描绘的是人们打猎归来的场景:一群蒋庄勇士生擒活捉了一头野生老母猪,用草绳捆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,抬着回到营地。野猪的四条腿笔直向下,张着大嘴嗷嗷大叫。它拼命挣扎,急得翘起了尾巴,它的孩子——几只小猪仔紧紧跟在后面。从这幅图案看,我们有理由相信,蒋庄人已经掌握了驯化野生猪的方法。他们捕捉野猪和野猪的幼崽,在栅栏内用残羹剩菜饲养,并让它们一代代繁殖。大猪杀了吃肉,小猪圈养起来,形成良性循环,这样生猪饲养业就诞生了。这幅画既生动又有趣,更重要的是,它反映了良渚先民的艺术创新,同时也提供了人类早期文字符号的雏形。先民们青睐于猪的驯化与饲养,应该有三个因素。一是猪繁殖率高,生长周期短,能迅速地解决人类的肉食问题。二是猪是杂食性动物,给啥吃啥,从不挑肥拣瘦。三是猪肉含脂肪量较多。它最易养肥,而且肉质优良,口味鲜美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黑陶罐

与野猪类似,牛和羊也是蒋庄人的美食,但是否也像野猪那样被人们驯化,尚没有直接证据。从良渚文化牛羊遗骨的出土情况看,牛和羊具有着祭祀牺牲的功能。

与野生动物打交道,没有强有力的武器来帮忙是很危险的,特别是面对野猪、野牛和野狼的反击,危险系数会更高。

弓箭是蒋庄人最主要的捕猎工具,骨镞和石镞在蒋庄遗址中都有出土。其中还有一支骨镖,矛头上竟然有倒刺,底部有戈片,应该是一件有相当杀伤力的武器。浙江海盐龙潭港出土有野猪的獠牙打磨的箭镞,它的断面为斜三角形,尖端未磨,铤部磨制粗糙。虽然蒋庄遗址并未出土牙镞,但蒋庄人既然常与野猪打交道,会合理利用每一份来之不易的资源,野猪的牙齿也不例外。

蒋庄遗址出土的石器

厦门大学和中科大的专家曾从蒋庄遗址的尸骸中提取骨样,从胶原蛋白中测定碳13和氮15的比例,他们发现蒋庄人肉食的比例是相当高的。

从表面看起来,蒋庄人食谱十分丰富,以鹿肉、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狼肉、狗肉为主要肉食,海鲜和河鲜也是他们肉食的美味补充,稻米是他们素食方面的主食,而各种水生植物和陆地上的瓜果蔬菜则是他们的零食和小吃,似乎蒋庄人一个个都是吃货,但其实随着人口的增多,获取食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而要获取充足的食物更是难上加难,他们每天都要为生存而拚搏而奋斗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蒋庄良渚人的食谱上有哪些美味